分享书法干货之墨汁到底能不能喝?
古语有云,肚子里有墨水儿,比喻人有知识有文化。出自陈残云《香飘四季》一四章:“水生肚里有墨水儿,写得满开通,像作文章的一般。”
典故中书法大家们用的墨汁,到底能不能喝呢?
文人食墨的典故,数不胜数,流传至今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话。一起来看看几个知名度高的吧!
一、西晋文学家左思,创作《三都赋》时,由于构思太专致,经常错拿两支毛笔当作筷子,吃起妻子送来的饭菜,结果满嘴墨污,墨汁倒成了下饭菜。而他的《三都赋》名篇也闻名于世。
二、东晋书圣王羲之,小时候有一回写字专心致志,边吃饭边看字帖,竟将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,弄得满嘴乌黑。直到听到母亲大笑时,他才恍然大悟。
三、《共产党宣言》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,彻夜翻译,将粽子蘸了墨汁代替红糖,送进口中都毫无所知,还一个劲地对妈妈说粽子真甜,尝出了"真理的味道"。
墨也是一味重要而常用的中药
由此可知,古时候的墨,喝了大抵是没问题!但墨汁虽香,也不可贪杯~
那么现代的墨汁还能不能喝呢?
咱们来看看下墨的前世今生,了解其制作原料和过程,便可知如今的墨汁究竟能不能喝了。
制墨工艺自商代的天然石墨汁,演化至人工制墨条,再改良为现代加工墨汁,技艺逐渐精进。
一、甲骨文上的神秘墨迹
商代甲骨片上有毛笔书写的墨迹
据记载,最早的墨迹,出现在记有卜辞的商代甲骨片,这时候所用的是天然墨,是以天然墨石研磨后加水制成。
二、偶然诞生的人工墨汁
由此可见,好奇心也不一定会害死猫
相传,西周擅长画画的邢夷在无意间,发现灶炉下的锅灰粉末细腻,颜色乌黑,便将锅灰和水混合,中国最早的墨汁诞生了!
随后,他将糯米粥、松炭和锅灰混合搅拌,经过揉搓后变成方条,再晒干,使用时只要加些水磨一下,就可以写字作画了。
史称此为“墨条”,以及制作方法为“邢夷墨”。
相比之下,天然墨在书写质量上远不如人工墨。且墨条(墨锭或墨块)更方便方便携带和保存。于是,在不断摸索改良中,人工制墨开始被广泛推广和运用。
1975年,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战国秦墓,出土了一锭迄今为止最早的人工制墨。
在历经中国各朝代的更迭后,制墨工艺逐渐精湛,从石墨、松烟墨发展至油烟墨。
松烟墨,即燃烧松木所制之墨;
油烟墨,即是燃油所获烟怠所制之墨。
明代油烟墨的制作,经前代发展已经较为成熟,选材更加广泛,桐油、芝麻油、动物油等均被用于制作油烟墨。明代制墨对其艺术性的追求,超过了实用性,纹饰日趋复杂美观,一些制作精良、美观的墨也成为了文人把玩、观赏的艺术品。
三、加工墨汁,现代科技融合传统工艺
在材质、使用和携带方面都更胜一筹
清代末年,在现代科技被引入中国后,谢崧岱融合传统工艺创造了现代加工墨汁。现代加工墨的主要原料为炭烟、胶料、添加剂和溶液等,一般经由机械的加工而成。
现代加工墨汁省去研磨之力,按标准的比例兑好水和墨,书写流畅,更加方便易用,对于写字画画的人而言,尤其对于初学者或在校生,加工墨汁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
纵观墨汁的发展史,可知其历史悠久,用途良多,既可用于书写绘画,也可用于收藏观赏,古时的墨亦可食用或做药引。而现代专用于书写绘画的墨汁,不能喝哦!
那么如何我们该选择书画用墨汁呢?
先来看看墨汁写出来的不同程度效果
四个维度,考查墨汁品质
# 墨汁使用和保养小技巧分享 #
#1 加水后的墨汁,不可再倒入瓶内。
墨汁浓度较大,可根据作品风格选择是否取出部分墨汁加水,但兑水后的墨汁,不可再倒入瓶中,否则会造成瓶内液体配比失调,易发生变质。
#2 书写完作品后,放置24小时。
晾干墨迹,让墨固定下来,以免托裱时跑墨。
#3 应存储在高于10℃的室内。
冬季凝冻是传统墨汁的特性,如果凝冻,可以用温水浸泡瓶身即可融化,质量如初。
#4 墨汁不易清洗,使用时需仔细。
若不慎沾到衣服上,可尝试使用酒精和漂白粉清洗。步骤如下:
① 先把酒精淋在墨汁处,让酒精先溶解墨汁。
② 盆内倒入两盖子漂白粉,
③ 将墨汁处浸入漂白粉溶液中,利用漂白粉溶液将墨汁去除掉。
④ 揉搓,再放入水中清洗,晾干即可。
注意事项:如果没有酒精,也可用白醋替代。
本期书法干货就分享到这,阅读了文人食墨的小故事,也回顾了墨的前世今生,大家都知道该如何选择、使用和保存墨汁了吧!